7月23日至8月6日,由我校牵头负责,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及北京师范大学等共同参与实施的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任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环境健康”专题团队赴青藏高原及甘藏、川藏地区开展本年度第二次科学考察活动。
在我校史培军、陈志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沿“玉树-那曲-阿里”及“西宁-合作-成都”一线,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采样,获取了101个采样点海拔、气象条件和氧含量等指标的一手数据,并对途径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度进行了调查取样,获取了99个样点植被信息。通过对600多人次的生理指标测定和现场访谈等,调查了短居人群和长居人群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情况。同时,科考队对可循环利用的便携式供氧保障设备进行了测试,进而对比分析了高原缺氧环境中便携式供氧技术对人体健康安全的防护作用。
科考队成员还针对性地对沿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收集到部分历史灾情数据。途经甘南藏族自治州时,科考队访问了甘肃省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与站上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科考队员悼念了在抗震救灾中牺牲的烈士和遇难同胞。
本次科考活动受到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长办公室、任务办公室,以及青海省科考办、西藏自治区科考办及甘肃省、四川省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我校的牵头组织下,取得了预期成效。
项目背景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在拉萨正式启动。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中“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指示,科考队迅速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经充分讨论形成了第二次青藏科考总体科学方案。
“第二次青藏科考”将实现青藏高原的全域覆盖,在亚洲水塔区、喜马拉雅区、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祁连山-阿尔金山区、天山-帕米尔区等5大综合考察研究区的19个关键区,开展10大任务66个专题的科学考察研究。
在此背景下,针对青藏高原“缺氧”这一特殊的环境致灾因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环境健康”专题拟从地球表层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青藏高原大气、植被、土壤、地貌等地理要素的综合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时空变化格局,厘清氧含量影响因素,并对其贡献率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青藏高原缺氧环境的人畜健康效应。
在前期工作中,本专题团队于2017-2020年完成了对青藏高原青藏线、新藏线、川藏线及滇藏线(“西宁-玉树-昆明”一线)沿线地区,以及青海湖、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