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我校文化大讲堂第十期开坛,董家平教授在田家炳学术报告厅作“《易经》的人文精神”专题讲座。来自各院系的近二百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在报告开篇,董教授首先对人文的定义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指出,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在《易经》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蕴含着一种立足于人文理性的《易》道,贯穿着一种代表着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思想精髓与价值理想。
董家平教授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活水的《易经》虽然由占卜演变而来,但是,在不断的历史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寻其中所蕴含的经验判断与人文精神。《易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天人合一”与“人文成化”是《易经》人文精神的两个重要内容。“天人合一”是先秦儒家文化哲学的方法论原则。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天是神圣的、完善的,是一切价值和道德的源头,而“人文化成”是最早出现的“文化”概念。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董校长指出,《易经》中的人文智慧与自然现象是一种互证的关系。人文以天道自然为起点,人文法则出于对天道自然的仿效,用忧患意识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天地中心《易经》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
本次讲座是我校文化大讲堂《易经》系列的最后一讲。《易经》的由来及架构、《易经》筮法及相关图示、“天地”与“吉凶”—乾卦、 “天地”与“吉凶”—坤卦、“天地”与“吉凶”—泰、否卦、《易经》的哲学理论及其他、《易经》与中国古代社会、《易经》的人文精神,共计八讲的《易经》系列讲座为我校师生奉上了一道丰美的《易经》文化大餐,董家平教授以其学者的风范、渊博的知识、儒雅的言谈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赞誉。
董家平教授一直专注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常年笔耕不断。在我校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精神,全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之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克服多种困难,以辛勤与汗水诠释着大学精神的内涵。